上海新华:党建领航,构建新时代人才引育矩阵
为庆祝中国新华书店协会成立二十周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夯实党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以高质量党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新时期新华书店高质量发展,协会面向新华书店系统征集“党建与人才建设优秀案例”。协会将陆续整理征集案例材料成文,以飨读者。
党建领航
构建新时代人才引育矩阵
为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党委(以下简称“公司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检验党建看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党建+新型人才引育”工作,努力发挥党建聚智汇力的平台作用,大力推动新门店、新项目感召、引入、集聚人才;新业务、新模式培育、引导、孵化人才;新机制、新平台激励、释放、驱动人才,实现党建工作与人才建设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将党组织打造成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红色引擎”。
新华传媒设定的“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总目标及“5+5+1+N”战略规划,为新华连锁全力落实新时代“人才强企”战略,升级构建人才矩阵指明了方向。1925书局、1927鲁迅内山书店、226逆光书店、奉贤传阅坊的重磅开业,临港智慧科技图书馆的建成亮相,以及未来青浦、松江、嘉定三大新城“江南书局”的打造,上海书城福州路店的重装回归等,都需要兼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公司党委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对人才的引、育、留、用,全面推进公司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新门店、新项目建设,靶向引才,提升招才引智精准度、适用性
连锁公司围绕“人才跟着项目走”的目标导向,结合新网点布局、新项目开发,精准发力,绘制了“新型人才分布图”,发挥优势业态人才吸附作用,按照“门店+人才”、“项目+人才”模式,引进了一批年轻化、专业化、国际化的青年人才,形成了以产引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2021年以来,连锁公司通过多渠道招聘,累计招录71人,其中本科学历48人,占比67.6%;研究生学历7人,占比9.8%。引进的人才遍及文学、设计、艺术、新媒体等多个专业领域,其中多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公司还先后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引进渠道,在校园招聘、企业实践、人才互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为公司后续人才的引入提供有力保障,实现校企双方合作共赢。
坚持突出党的政治引领,充分发挥党委把关定向的重要作用,为公司高质量快速建立多个项目经营团队提供组织保障。1925书局是公司着力打造的首家红色主题书店,是公司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新华书店网点新格局的首次尝试,对上海新华在新时代发展,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公司党委指导下,1925书局运营团队经层层选拔,最终组建了由7名骨干青年及管培生组成的优秀团队。团队成员中有荣获“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先进青年,有“图书码堆”业务技术能手,还有主持演讲高手,更有初入职场充满雄心壮志的新员工。公司党委还高度重视选好用好团队“领头羊”,坚持目标导向,让经营团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在不断摸索、不断前行中,他们凭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一锤接着一锤敲”的定力、“一事接着一事成”的作风经营着1925书局,使之在全市广大党员中逐渐打出影响力,成效显著。紧随其后的1927鲁迅内山书店、226逆光书店、奉贤传阅坊及临港智慧科技图书馆等的人员配备都是根据不同项目的定位部署设计的最优配置,力求在“小平台”发挥“大作用”。
二、立足新业务、新模式建设,高效育才,筑就自主培优的孵化摇篮
根据公司三年行动计划和Z世代员工特点,公司围绕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商业素养三个模块,设计了人才训练营项目,进一步树立员工的商业思维和经营管理思维,加强对新零售、新业态、新媒体的学习。项目开设了“商业&领导力——中欧的新经理成长课”、“创新时代的商业模式:逻辑、方法和实践”、“业务敏锐度提升”、“新媒体制作&运营——书业新媒体营销、短视制作”等课程;开设了知名书店研学参观座谈;开设了“书店活动营销与策划”、“咖啡店员岗前&咖啡主管运营管理”、“门店讲解及门店基础帐务管理”等课程。公司先后共开展了29场活动,吸引273人次参与。
学习形式从传统的课堂单向教学,优化为培训前中后的全过程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培训前推送视频课程等线上学习资料实现轻量化学习;培训中开展面授、实操练习、情境模拟、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展现企业的文化、必备知识和基础技能;培训后以撰写论文、学习分享会等方式,促进新员工巩固和转化学习成果,面对业务场景学以致用。
为发挥劳模和高技能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公司党委在原有的市级劳模赵锋同志领衔的“赵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基础上,规划创建了“余菁菁劳模创新工作室”,旨在带领公司青年团队专项研发文化衍生品,使劳模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围绕公司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业务创新活动,将工作经验、方法和成果转化为促进公司发展动力的技能人才组织。
两年来,工作室团队成员纷纷在各自领域、岗位绽放绚丽之花。鲁迅内山书店的青年员工王文彦尝试多元业态的开发,引进的石藤咖啡和山内山外花艺均取得了较好的营收和客户赞誉度。为充分展现书局想要给读者传递的鲁迅精神,员工陈蔚设计的“鲁迅祝福香袋”在开业至今短短半年时间内,共销售662个,得到顾客的一致好评。员工卢辰宇以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女士之间的爱称“小白象”和“小刺猬”为灵感设计,将鲁迅先生的情书化作特殊的书签。书签在门店上线短短一个月,就销售了上百个。1925书局的沙莎策划了12场亲子活动的合作活动,包括全年南码头活动、工行亲子日2天、硕腾公司亲子日、儿童思政活动等,共计实现销售近10万元。劳模领衔人余菁菁设计的密室游戏,目前执行场次超过50余场,获得了较好的市场口碑。
三、立足新机制、新平台建设,事业留人,打造枝繁巢暖的发展生态
公司围绕人才留用精准发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全力保障人才安身安心安业,大幅度增强了新型人才队伍的聚焦度、活跃度、贡献度。公司通过积极探索尝试新开门店的绩效分配改革,将单一的图书销售指标调整为整体利润考核,将文创、咖啡、会议活动等新业态指标纳入考核范围,**更直观地体现出门店的实际经营情况;同时,进一步落实落靠项目激励保障措施,扩增项目奖内涵,对一批有效益、有创新、有突破的项目给予重点奖励,激发一线员工求新求变、争创效益的积极性。公司还不断探索荣誉激励人才思路,改进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干部在新环境、新岗位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让更多有专长、有钻劲、有想法的员工脱颖而出,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和岗位标兵,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全方位拓展优秀人才的上升空间。1925书局店长倪慈清、1927·鲁迅与内山纪念书局项目团队、新华书店•逆光226及品牌活动策划项目团队、临港数字图书馆项目团队分别荣获公司2022年度“新华人奖”个人和集体。1925书局、临港数字图书馆项目还荣获了股份党委2022年度“优秀团队”称号;余菁菁、王文彦、顾怡婷荣获股份党委2022年度“新人特别奖”。
以“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组织周围”为愿景,在着力加强复合型实体店管理人才、专业型技术人才、工匠型技能人才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党建政工、法律知识等领域的人才锻炼。作为党的政治宣传阵地,更要注重红色教育引导。这既是公司当前的现实需要,也是公司长远发展的需求。公司党委以红色书店1925书局为着力点,借助创新型人才的力量,不断提升党的创新能力和引领作用。书局的团队成员在经营管理门店的同时,用心学党史、深挖陈云同志相关红色史料,在学习过程中也深受党成立以来优秀事迹和崇高品质的感召。在书局开业不久后,多名青年员工纷纷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余菁菁、朱旭东2人已发展为预备党员。其后,1927书局顾雨霏也被发展为预备党员;226逆光书店、传阅坊分别有1名青年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发展,公司形成了关于党建与人才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党建领航,人才队伍建设强而有力
公司党委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把“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有为清正”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使党建工作较为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人才培育工作,实现党建工作与人才建设工作有机融合,特别是加强了优秀年轻人才的引入使用,健全人才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了一支梯次合理、素质优良、具有较强开拓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构筑了人才高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力促进和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二、搭建平台,人才素质水平全面提升。
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增强思想引领力。公司党委紧紧围绕企业人才发展工作和阶段性重点任务,把培育青年创新人才作为根本宗旨,使青年人得到更好锻炼和成长。依托师带徒培养梯队人才,技能大赛搭建平台,发展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等措施,培育涌现出一批具备技术领军能力,能够作出创新贡献,实现技能登高、项目攻关的创新型、工匠型人才队伍,带动公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不动摇,加快打造人才集聚平台,不断提升人才建设水平,持续涵养人才服务生态,推动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充分涌流,助力加快构筑创新人才蓄水池。
三、创新机制,人才发展格局正向循环
人才引得来、育得出,关键还要留得下。公司推动党建+人才融合发展,盘活现有人才资源,把各类优秀人才发展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人才,增强人才队伍组织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举办青训班、业务培训、新项目轮岗锻炼、改革薪酬体系、完善岗位晋升机制等,克服重资历、学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机制,让各类人才有干事创业的条件;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工作中谋大局、抓关键、管大事的功能,通过指导、保障、推进人才工作达到凝聚人才的目的,努力形成“人人想要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正向局面,使新华书店业务焕发新活力,通过良性循环助推企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