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古今方能开未来——读《画说中华五千年》
我们常以英国哲学家佛朗西斯·培根的那句“读史使人明智”来鼓励孩子们多读历史,希望他们从前人身上学到宝贵的经验,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而在面对类似事件时明智以对。我们也常用“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来鼓励孩子们多读历史,不断在绵延的历史脉络中找寻“何以为我”的答案。
悠悠中华,上下五千载,无数古老神话、历史大事和民俗故事凝聚着整个中华民族自成一脉的生存智慧与哲学思想。这套《画说中华五千年》便是专为青少年创作的简明中国通史。共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从古代中国的神话传说讲起,一直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下册自隋唐五代,一直讲到近代中国。在众多的青少年历史读物中,这套书的几个亮点尤为突出。
点
一
以故事串起历史,以故事解读历史
历史是过去发生事,但如果单纯以时间节点来编排,就成了枯燥的纪年表,别说孩子了,就连成年人也没有意愿读下去。而这套《画说中华五千年》将历史大事或人物小传编成故事,以时间为暗线,串起整个历史,让干瘪的历史流动起来。
例如上册“武王伐纣”一篇,讲述了武王一边扩充兵力,一边联合众多诸侯小国,抓住“比干之死”后,纣王众叛亲离气数已尽的时机,一举伐纣灭商的故事。紧接着下一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又讲到了周武王死后,他的弟弟周公如何尽心竭力辅佐周成王安天下的故事。一个历史事件,一个人物小传,两个故事在编排上既遵循了时间线,又形成了鲜明对比。不仅让孩子摸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也让他们感悟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点
二
承袭优良传统,以“画”说历史,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中国人自古擅长文字与绘画相结合的表达方式。这套《画说中华五千年》也承袭了这一优良传统,精心绘制了200多幅结合史实的精美插画,融合了讲故事和读图两种方法,将中华五千年恢弘的历史画卷铺展到孩子的面前,让寂静的历史在阅读中变得鲜活生动。
例如下册“林则徐虎门销烟”一篇,文字讲到“林则徐派人在虎门海滩的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池壁有涵洞与大海相通。之后他率领广东大小官员,前来监督销毁收缴来的鸦片。只见一箱箱鸦片被投入浸满海水的池中,再倒上海盐和生石灰,顿时池水沸腾,浓烟滚滚,一时化为灰烬……”在为其所配的原创插画中,可以看到身穿官服的林则徐站在水池边指挥销烟,身旁有人正在用撬杠开启收缴来的装满鸦片的箱子,有的人则正将鸦片倒入水池,滚滚浓烟从池中冒出,随风弥散于天空。笔触细腻,画面震撼。
点
三
融入名篇典籍、人文艺术、历史遗迹和风俗人情的介绍,丰富信息量,增添趣味性
历史只是过去发生的事,还是随之沉淀下来的宝贵人文遗产。这套《画说中华五千年》在讲故事说历史的同时,穿插介绍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名篇典籍、人文艺术、历史遗迹和当时的风俗人情,帮助孩子形成更丰富立体的历史观念和知识体系。
例如上册“官渡之战”一篇,讲述了曹操军队与袁绍军队在官渡展开决战时,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以弱胜强的故事。在讲故事之外,以小栏目的形式介绍了当时曹操在击退袁军时使用的抛石车。这种抛石车利用杠杆原理抛出石块,攻击城防和士兵,被称为最早的“大炮”。让孩子们在了解历史上著名战役的同时,通过这些兵器,想象当时作战的场景,非常有趣。
晓古今方能开未来。一个人无论拥有多么丰富的阅历,视野与经验也总是有限的,何况是处在蓬勃生长期、拥有无限探索欲的青少年。当他们遇到难以化解的矛盾和无法走出的迷茫时,若是能从这些历史故事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智慧,甚至激发更深刻的思考,那么未来便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恐惧感受,而是等待开启和书写的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