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书的世界里
如果有人问我,也许是父母对我的期望,想让我成为有文化的人,给我美其名曰 “秀才”。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我的名字大抵是这样来的吧。开启外面的世界,还得益于新华书店,我与她的情缘来自三十五年前……
我出生在豫西偏僻的小山村,开门见山,在那书籍贫乏的年代,我常常借别家连环画,他们从镇上新华书店买回来,在村里传阅《孟母三迁》《精忠报国》《杨家将》《呼家将》《双枪陆文龙》等。记得上五年级时,《霍元甲》的电视剧正在热播,那时候一个村只有一台彩色电视机。依稀记得太阳还高高挂在天上,村里的人们已经在大队院子里占位了,夜晚到来,电视剧每开始前广告就占据了十几分钟,那时候的等待是多么漫长,每晚仅仅只有两集,那种期待,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记得我的一个邻居,在书店买了一本《霍元甲》,在我苦苦哀求下借了过来,为了能快快看完,我躲在窑洞后面,点着小油灯,认真读了起来,天亮了我都丝毫没有察觉到,那感觉真的是过瘾,当别人还没看下集内容时,我就已经能给他们讲得有鼻子有眼了,每每讲到关键地方,我都会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那些英雄们深深地影响着我。那是上初中的时候,我经常在学校偷着看《七剑下天山》《射雕英雄传》《阴阳生死环》等武侠小说。一次老师发现了,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看书要有选择,多看名家的书,鲁迅、茅盾、冰心等这些名家都很不错,他们的作品适合现在的你,你可以去街上的新华书店淘一淘。”
那时我的家境很贫苦,去街父母亲最多给一两元,就那还是最高待遇了,在老师的鼓舞下我跑了十二里的山路来到新华书店,只见牌匾上写着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几个金灿灿的大字。书架上的书,种类繁多,使我目不暇接,鲁迅的《狂人日记》、冰心的《繁星》……深深吸引着我。于是我席地而坐开始了阅读,当我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时,不知不觉已到了书店下班的时间了,在工作人员的催促下,我看着手中的书,背面的定价,摸摸口袋里的钱,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书店。那时的我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用读书来改变家境,不能这样穷下去。
1990 年上高中时,学校离新华书店不远,每逢节假日,我总喜欢到新华书店去看书,随身携带笔和纸,一呆就是一整天,在那里我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我有个小习惯,看到精美、精彩的部分都会记录下来,年年岁岁,读书笔记就有好几箱子,至今还存放在我的家中,如今翻看都是一页页美好的回忆。
《诗经》是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文字辉煌的开端。我喜欢写作,也是从这里汲取养分生根发芽。从那时起,古典文学的种子深深地埋在我的心中。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唐诗宋词,字字珠玑,每一句、每一字都伴随着那段难忘的时光。
高中毕业后,回到农村,那是我人生最艰难的几年。成家后喜得千金,那时候条件艰苦加上我爱人奶水不足,女儿饿得哇哇直哭,每月需要一二百元的奶粉补贴,我时常拿不出,在那时我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知识改变命运。
转眼春节临近,在母亲的鼓励下,我来到市新华书店狠狠心花了20元买了对联书、墨汁、毛笔和红纸,开启了写对联卖对联的日子,走街穿巷地去卖,我走遍了方圆几十里,换回一角、两角、五角、一元、两元、五元,那一刻我体会到了的人生的苦,也尝到劳动的甜,是母亲的鼓励才使得我迈开做生意的第一步,那年卖对联收入有上千元,给家庭贴补了很多,过了一个祥和的年。那一年让我深刻感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就是财富。
1998年元旦,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市里,和弟弟搞起汽车电器修理,凭借修车的技术在当地小有名气。那时在生意闲暇之际,我从没有放弃过学习。袁枚曾说:“书非借不能读也。”当时,新华书店可以办借书证,每年56元,书随便借,我每月借两次,每次两本,给我一本,女儿一本, 和女儿共同阅读,共同成长。记得那时,由于修车的原因,手经常沾满油,翻阅时,书上隐隐约约有油渍,曾经有一次,我和女儿一起还书时,工作人员很吃惊的说:“你是做什么工作的?看书要爱护书,你怎么把书弄得这么脏,别人还怎么看?”那时的我就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 不知该怎么说。我女儿说:“阿姨,我爸是修车的,喜欢看书,我提醒他下次一定注意”。从那以后,我每次看书前都会把手用汽油、洗衣粉洗得干干净净的,再去一页一页地翻看,我应该做孩子的榜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办了十年的借书证,我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我在文字世界里认识了大文豪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雨果、莫泊桑等;我在字里行间读到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我在一幅幅图画中领略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在一笔一画中看到了王羲之、颜真卿和苏东坡。读书是我一生唯一的“嗜好”,习惯成自然。我经常到新华书店翻阅技术性书籍,如《汽车空调维修》,不断提高技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也经常看管理方面的书,由一家店变成家族式连锁店,都离不开书的指导。
经过几年的打拼,在市里买房安家,知识改变我家庭的命运,也改变了家族的命运。知识是人生的财富,学问是烫金的文凭,我心中的新华书店永远是知识的殿堂,是奋斗的动力之源。
作者:陈秀才(河南省三门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