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之声

结缘书店 情牵新华



从小在偏僻乡镇长大,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只认识《新华字典》,却不曾知晓与其“同姓”的新华书店。第一次听闻“新华书店”,是关于一位“学霸”的事迹,据说她每天放学后都要去校园附近的新华书店读两个小时书。从此,刻苦好学的“学霸”成了我一直追比的楷模,同时也对那未曾谋面的新华书店心向往之。
与新华书店初次结缘是在13岁那年的暑假。第一次见面,便被四周的藏书所震撼,如同走进书的海洋,那种恨不得就在书店住下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时过境迁,现在回想起来,100平米的店面,有限的书架大半被教辅书籍挤占,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书籍却实在不多。
三年后,我来到这家新华书店附近的重点中学就读高中,出入书店读书、购书更为频繁。我也将去书店看书、买书视为在繁重学业下那难得的一点轻松和自在。每至月末,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去书店购买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如获至宝的幸福感从未递减。现在书房里最早一批的藏书全出自这家书店,当然在这家书店购买的教辅用书亦不在少数。不过,教辅用书时效一过便价值不再,唯有赠予他人或者当废纸出售了。因书店库存有限,也曾发生过早早看中的书等到月末去买的时候已然售罄,遗憾之情,可想而知。
大学时代,小县市的新华书店换作了杭州的博库书城,读书的范围也从所知有限的世界名著扩展为胡适、蒋廷黻、冯友兰、费孝通、余英时、金庸、周质平等名家的名作。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不带功利心的阅读转身为“悦”读。正如历史学家何兆武在《上学记》中所说: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朱熹老夫子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让我对读书之法始有觉悟,待读到萧公权先生提出的“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读书终由“无法”到“有法”。
毕业之后,工作频换,辗转多地,每到新的城市,最留心的便是新华书店的所在。遇有闲暇,一人一书一世界,漫步在精神的殿堂之内,在阅读的乐趣中打发寂寞的时光。在每一个城市,与新华书店的相遇,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知道从何时起已悄然成为一种情结。每次的相遇,皆有所获,在那整齐的书架上或是散落的书堆中淘到一两本绝版孤本,那种奇妙的体验恐怕唯有“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方可形容。
经历了岁月的沉淀,读书的心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记忆中,四大名著中最难读的就是 《红楼梦》,往往囫囵吞枣,权当读过。几年前,再次翻开《红楼梦》,观感大变,发觉曹雪芹的家族回忆和人生大悟,句句有深意,字字见深情。一句“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足以让人沉吟良久。一群从小玩到大的兄弟姐妹,及至成年,逐渐分离,不得不开启另一阶段的人生,归于宿命。那种繁华落尽的悲伤与惆怅,那份青春落幕的无奈与感伤,绝不是一个孩童少年所能体悟的。
宋人蒋捷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时光飞逝,从小县市新华书店的《海底两万里》,到博库书城的《乡土中国》,到金华新华书店的《光焰不熄:胡适思想与现代国》,再到带着儿子在小县市新华书店里看早教书籍,仿佛是一个轮回,新华书店见证了我20年的成长与变化。当年那个梦想在书店住下的小男孩,竟然真的在新华书店旁买房定居。
几天前,带3岁的儿子去附近的新华书店,正巧遇到一位同事,同事调侃道:“你儿子这么小,你就开始培养他看书的好习惯了!”老实说,我并没有这样的意识,只是儿子在家里待不住,反正书店离家近,又安静,儿子也喜欢看那些绘本书。经同事这么一调侃,我倒觉得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如果读书可以传承,与新华书店的情缘可以传承,那么这无疑是最美丽的传承。

作者:章琦(浙江省杭州建德)

新华书店协会

新华书店协会

新华书店协会

首页
简介
协会动态
会员之声
联系